Monday, June 13, 2022

讀書會討論摘要: 接受靈感,內外皆然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其實接受靈感這個話題,並不是直接來自於原版奇跡課程裡的問題,而是在討論 “批評而拒絕的人事物,會進入下意識” 時候,而延伸出來的。  

當時提到因為我們的批評,就與被批評的人事物對立,對立了,就像變成敵人,自然就會變得危險。  

所以不管是用課程中強調的寬恕,還是零極限的四句,
或者其它任何法門,去和解,去和諧自己曾經批評的人事物,才可能觸及靈修的終點 ~ 與萬物同一體。  

和諧了,才會有安寧和愛,才能更容易接受靈感。隨靈感而行,生活自然會有次序和順序。  

了解更多更深關於與萬物和諧的話題,請看 “和諧與信任。” )

 
此時就延伸出一個疑問,我們接受靈感時,為什麼只偏重於向內(內在神性/聖靈),或者靈界眾生(大師,天使等),而不會想到外面的兄弟們呢?  

一種偏差是,只高傲的認為,答案只來自於內在或靈界,獨來獨往,獨自獨行,是不是也違背了靈修的真意 ~ 同一體?  

別人的內在上主為什麼不會回應你的請求呢?  

是啊,為什麼你的靈感不會來自於你面前的這個兄弟呢?

即使你認為他不是一個修行人,那他內在就沒有神性,沒有上主了嘛?
 

不可否認,在我們的修行路上,某些階段我們會專注於聆聽內在的聲音,或練習於靈界眾生的溝通,但必然我們也要回到重新認識,了解其它兄弟與我們同一體,內在也有神性。  

這些階段並不是簡單的1,2,3步驟,而是螺旋上升的過程,有時向內,有時向外,有時同時。  

就如鋼琴的鍵,有時彈一個音,有時彈幾個音,從不是取一便舍二,有 1 就無 0, 而是在中庸
平衡中自由選擇,隨心而彈。  

用開放和自信的心態,去面對內外的各種信息。  

分辨的態度,我覺得上個月Arthur 分享他選書的標准,很是貼切,實用和有效。  
 

1. 這本書是否在能量上讓我提升,在情緒上讓我更有安寧和愛?
2. 這本書在思維上,是否讓我更清晰,視野更開闊?
3. 這本書是否是我興趣所在? 


選書與接受內外靈感,不都是一樣嘛?!  

其它討論的話題,請參考講義。  

文中的插图取意,與万物眾生的神性交流。请看:Indra's Net 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