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June 16, 2007

回应:“情有何用?---- 抛砖引玉的说”

朋友"数算恩典”在他的新作:“情有何用?---- 抛砖引玉的说”,针对译文:“觉醒中,情有何用?”,提出他的见解和疑惑,希望更多的朋友分享他们的看法。 

本来我作为译者,早该做出回应。不巧最近工作正忙,他抛的“砖头”我已闪过去了,可他又空中散花,盛情邀请,沾上几瓣花的我,也就谈谈我的看法吧。 
 
译文中开头有一句:“有一种感觉,你目前将它归类为情绪,但事实上它不是,那就是爱。”,朋友“数算恩典”以此认为:“感受爱是情的一个基本功能“。坦率地说,我看不出其中的逻辑关系。原文用的是“feeling”,我翻的是“感觉”,也许在这里用“情感”更清楚一些。

我们通常将爱归纳为情绪的一种,如果有人说,要觉醒,就得放下所有情绪,那么我想所有人都会跑光了。

因此耶稣开门见山就告诉我们,“爱,以后你会逐渐明白,将它归类为情绪的一种,是最不合适的”。

也就是说,放下所有情绪,而不是放下爱。如果修行到最后,连爱都没了,那真是枯木一颗。难怪佛教中将只知干打坐,不修爱心的人,称为做“枯禅”。 

其实所有关于“情有何用”的问题,最后都引向一个最根本的疑问,那就是:“你究竟是谁?”。 

你是这些情绪吗?你是这个头脑吗?你是这个身体吗,或者你觉得你是所有这些的结合? 

耶稣在这本《耶稣的禅意-觉醒的对话》中,分享他的视野时,作风颇似一位古时的禅师,手持一块香板,无论你的问题是怎样的千奇百怪,还是转了九十九道弯,他都是一板子敲下来,然后轻喝一声,“你是谁?”。

与通常的禅师不同的是,耶稣不等你自己慢慢地去参,而是一而再,再而三地提醒你,你是上帝完美的延伸,是上帝爱的展现,你本就完美、圆满,自性是爱。 

如果我们真信了他的话,那么我们自然不会将那些不完美的情绪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,自然也不会担心,一旦情绪离去,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。 

不过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半信半疑,对此耶稣给了一个渐进的方法,那就是随时关注我们注意力的投放。

比如他说,“在任何情况下,都能试著用你爱的本性去面对。”,“不要试著去做一个麻木无情的人,而是去展现属於更高自我的情感。”,“不必花心思去准确定义,什么是情绪,什么是你本性的情感流露。”,而是“鼓励你去做唯一值得做的事、唯一真实的事,那就是以完美的爱去展现你的真我”。

那么我们应该多培养爱、喜悦、快乐、满足、平静,对于负面的情绪,自己要能退后一步,观察、分析它的起因,然后原谅自己,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爱的展现上,“因为只有表达爱,你才能认出你就是爱。” 

耶稣在这里提及的爱,应该是他在圣经中提及的:“Love God with all your heart,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。(全身心地爱上帝,爱你的邻居就象爱你自己一样)”。

这种爱,不分对象(不是只爱你的情人),没有条件,不求回报(你爱的人伤你也罢,恨你也吧,你仍爱她无悔。),没有边界(人也爱,动物也爱,花花草草你也爱,天下一切造化你都爱)。

如何去爱,爱得你和你爱的对象,都能获得灵性的成长,获得真正的快乐、喜悦和满足,那就需要真正的智慧来指导了。

正所谓佛家所说,“悲慧双修”,同修慈悲与智慧,如人的左右腿一般,一前一后,配合默契,不可偏袒任何一方,才能在时空内外,潇洒自如。 

其实用演戏来形容情绪与我们的关系,是很贴切的。 

演戏要演的好,情绪必须应剧情的需要,投入要深,表现得要贴切。演的时候,演员又哭又笑,又怒又乐。

可演完了,演员得放下剧中的情感,如放下道具一样,不能还以为自己就是剧中那个哭哭啼啼的人物。 

我们到这个世间,本就是因个自的因缘和任务,来演不同的角色。如果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是来演戏,到也能拿得起,放得下,可我们大多数的人不知道自己在演戏。

当初演得太投入,迷失了,以为自己就是戏中那个什么国王啦,美女啦,才子啦,或乞丐啦,罪人啦,忘了自己究竟是谁。 

“问世间,情为何物?”,对不起,我只有煞风景了。

“情绪是扎在幻相世界里的一个很深的[船锚]”,要觉醒,放下它们吧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