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July 12, 2021

讀書會討論摘要:以錢為例子,施與受又是如何同時發生的呢?

 

以下是七月讀書會討論摘要。

Joshua:

今天我們完了第一章,也就是奇蹟的定義講完了。

定義有四十二點,我們不可能一一複習。我就選了五條我印象最深的奇蹟定義,簡單的複習一下。 




剛才有同修問到,以錢為例子,施與受又是如何同時發生的呢?

那我談談我的看法。

給予錢的人,如果心態正確,那麼在給予的瞬間,他就獲益了。  

比如說,把錢捐給對自己靈性有幫助的團體,寺廟/教堂等等。

因為是靈性成長的地方,那麼錢與這個方向結合,自然會加深靈性的成長。

注意力放在哪裡,就會與投入的目標有更多的共振,交流。

如果施者是用錢來感恩上主富足的供給,這份感恩心,也會同時加強施者的那份確信,即上主是一切富足的源頭。

隨著信念的加強,對錢的錯誤認知和莫名的恐懼,也會被慢慢認出,改正和淨化。  

恐懼的逐漸放下,信心和感恩心的逐漸增強,自然會改變這個人對錢的心態,以及他待人處世的方式,那麼自然會有更多的賺錢的機會流向他。

這機會不僅僅是上主的加持,更主要的是吸引力法則的自然展現。

你內在逐漸增強的富裕心態,當然會從外在吸引更多的財富機會。

所以施者在捐的時候,就可以很快獲得信心,滿足,安心和感恩,這些內在的品質馬上就收到了。

外在金錢的迴轉,也會隨著施者內在心態的改變,如順水推舟般的發生。

如果錢的流向是美善之處,那宇宙也會在他的生活中,帶入更多美善的人事物。

這里特別強調施者的心態正確,是因為如果施者捐錢的時候,心懷算計,想著投資回報,那麼會適得其反。

因為算計代表著對錢的恐懼,想著如果沒有回報,那麼就是自己虧了。

這本身就是對上主富足的不相信,用這種心態捐錢,反而會加深自己的恐懼,以及匱乏的心態。

想想,這真是得不償失。  

捐都捐了,還因為自己的恐懼,反而阻礙了財富的回流。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其實這篇文章前天就寫完了,可是總覺得缺少點什麼,但又不知道少什麼。

直到今天偶然看到《耶穌之鑰》中的一段話,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結尾。

“靈性財富還擁有其它可辨認的品質。
其一,富有的感覺是感恩
內在的富有之道是:
與你「真實的本性」以及與「上主」完全和諧,
以致於你不會浪費任何生命力去找尋更綠的牧草地,
而專心的耕耘和增值你已經被賜予的。

富有的態度是謙虛
即使只擁有少許的物質財產,你也能經驗偉大的豐盛與富足。
當你能看到豐盛的無限供給比你更加偉大,
你的財富就是無止境的。
當你可以全心全意明白這一點,
那麼無論物質的財產是龐大或微小,都能供應你的生活,
而且不會帶來匱乏感。 “


Alohi:

感動分享
1、引第30點,
奇蹟是服務靈性的思維,與基督結合而救助眾生的方式。
 
2、引第27點,
奇蹟引發感恩⋯。上主的創造物不會失去神性,雖然神性可能被蒙蔽。奇蹟移去遮蓋物,並帶領神性回到光中。
 
感謝您轉Arthur提醒:
持續相信並接受,
奇蹟當時刻顯化於生活之中⋯
 
以上,感謝🙏  

 

Brian:

第一章從很多面向來敘述奇蹟,令人有一種總論的感覺。

對於「耶穌的禪意-覺醒的對話」這本書的第一章覺醒,我也有同感。

總論的東西,是精華,是禪語,風華展現於接下來的文章中。因此不要急於吞嚥文字內容,應細細品嚐。

不明白,沒關係,耶穌慢慢在後面章節裡說明給你聽。

如同小時候背唐詩宋詞,對於古文中所說的意境,似懂非懂,直到長大人生歷練多了,也就自然意會了。

所以,當有一天忽然被觸動到了,再返回第一章重新研讀理解就好了。
 
奇蹟是學習的工具,面對業力平衡的課程時,善用工具去完成功課,就無需一再重修這門功課。

施者與受者,也就是這一功課的相關人士,因為課程結束而同時節省了時間,減少輪迴轉世的次數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